中秋节那天,我校03届毕业生刘勇特意回到了母校,为了看望一位恩师,他在国策楼下面等了一个下午。
刘勇要找的人,就是刚获得"长沙市优秀教师"称号、我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学勇副教授。
"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这是李学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但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勤能补拙"。在同事和学生眼中,这个自认为不聪明的老师的成绩却是令人羡慕的----"长沙市优秀教师"、"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学校先进工作者"、"学校教学质量A等",主持省级、校级课题的研究------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如今正在中南大学读博士的李学勇老师坦言对这些并不是很看重,他说,自己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认同。
谈到学生,作为招生就业处的副处长,并兼有教学任务的李老师说,"做招生就业工作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招生就业的工作让他更了解社会的需求、就业的严峻,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问题上,李老师一直就倡导培养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他说,一个老师不但要会教学生知识,而且要心系学生,为学生着想,使所教的知识对他们将来有用。他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出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李学勇老师非常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他有一个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E-mail公布在黑板上。而记者也发现,李老师的手机里现在还一直留着一些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在他看来,"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就要像朋友一样,要交流,尤其是一对一的交流,一交流,思想的火花就碰撞出来了。"通过交流,他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从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确立培养目标。他感言,目标培养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基础。04届数学班的李志华,数学、计算机、英语底子都不错,他自己希望毕业后继续深造,李老师通过交流了解这一情况后,帮助他确立了考研的目标。之后,通过李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小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南大学的研究生。
在确立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李学勇老师说,教师还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岗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社会所需的人才。学生谭建新对编程很感兴趣,李老师了解到社会对软件开发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于是鼓励并指导他在这方面下功夫,现在,小谭已经在上海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了。李老师认为,大学不能像工厂生产月饼一样,生产出成批的功能相同的产品,而应着力于培养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到腹中有墨,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李老师经常研究教材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智能搜索""计算机网络"等学科前沿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在他看来,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科研能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对教学有指导意义,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也能运用和检验科研成果。他说,一个老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社会发展步伐的挑战。
在同事段岩老师眼中,李学勇是一个"工作严谨"的老师,"大概是由于学理科的原因,"段老师说,"他办事考虑周详、严谨,总是事前考虑清楚后,才一步一步地去做。"在面对本报记者提问时,李老师会不时的低下头去沉思几秒钟后再回答,这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说到家庭,段岩老师评价他是一个"顾家"的人。但这位很会为学生着想的李老师在记者眼中可是个不够"顾家"的人。据悉,今年中秋节,他的孩子、爱人、父亲都生病了,但他仍然在忙招生的工作,"没办法,紧要时间,家里有再大的事也不能去。"此时记者发现,这位36岁的副教授眼圈已经泛红。但他在跟记者说到他两岁的小孩时,神情突然间变得很喜悦,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与慈爱溢于言表,让我们无比敬佩。
采访手记:李老师是一个大忙人。校报记者第一次是约他在中秋节后的一个下午见面,但当我们匆匆忙忙赶到他的办公室时,才知道被他放"鸽子"了,在电话中他说他就要上车去外面了,急事!我们得知,招生就业处是一个一年四季都很忙的部门。他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没时间,我们只好约在了一个晚上。采访结束后,他把我们送到了楼梯间,叮嘱我们下楼梯小心。记者看了看时间---21:12。但李老师告诉我们,他晚上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办公室电脑里的数据还在等着他去整理,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勤能补拙"的一个侧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