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师德师风建设”专题

胡友慧:我和辛追对过话

发布时间: 2018-04-27作者: 傅思远 摄影:黄易来源: 宣传部浏览次数:

去年年末,被誉为“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的湖南省博物馆亮相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T形帛画、皿方罍、长沙窑诗文执壶三件代表古代湖湘文化艺术的藏品一夜之间被刷屏,严肃活泼的节目让观众轻松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而长沙学院也有一位老师,她醉心湖湘宝藏,穿越千年光阴,致力于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的研究,将深藏历史深处的帛画、湘瓷、绘画、书法等展现在世人眼前。

她是胡友慧,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基础与理论教研室主任。2016年,她的专著《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获得了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书中集合了11篇阐述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关系的学术论文,是她乐此不疲徜徉在艺术海洋里拾捡的珍宝。

生长于“历史文化名城”常德的胡友慧可以说是“天赋型选手”。少时的她便展现出优于同龄人的文字和绘画能力,写的诗歌常常发表于杂志,随手画的插画也能被全班同学争相欣赏、私藏。2005年,胡友慧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调入长沙学院任教。有着良好文艺素养的她在任教中发现,不少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过于追求作品的形式美,往往忽略了其本该具有的文化内涵,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空洞而没有灵魂。“如果说艺术作品是美丽的果实,那么它所处时代的文化就是滋养它的土壤。如果我能做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就能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设计作品时关注更多的文化内涵。”她想。

说干就干。2006年,胡友慧开始一头扎进古代湖湘文化和湖湘艺术的研究里。起初,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图书馆是她最常去的两个地方——先从古代艺术作品着手去发现蛛丝马迹,再阅读古籍、查阅资料去一一论证,就像福尔摩斯探案般,有理有据地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反映出的思想理念。那时候,省博展出了出土于长沙的大量帛书、帛画,其中14幅帛画占全国发现的楚汉帛画的半数以上,而尤以马王堆汉墓女主人辛追老太太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最为珍贵。胡友慧随即以T形帛画为突破口,开始了她的“探案”。

在无数次看展、思考、查阅资料的循环往复中,胡友慧逐渐发现,长沙战国楚墓、马王堆汉墓在出土帛画的同时出土了帛书《易经》《老子》和阴阳术数。循着这条线索她猜想,在战国秦汉时代,长沙地区的文化应该是深受阴阳二元辩证思想的影响,并且具体体现在了帛画当中。于是,她开始察看更多的楚汉帛画去印证她的猜想,也尝试从同一墓葬出土的其他物品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学作品中做出横向比较。不仅如此,她还前往山东等地察看金雀山汉墓帛画,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学术论文《从帛画艺术看〈易经〉〈老子〉对湘楚审美文化的影响》发表在2012年第11期的《文艺研究》上,打开了她研究湖湘文化之门。

“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上瘾。”胡友慧打趣道。在研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时,辛追老太太是绕不开的话题。为此,胡友慧无数次去到湖南省博物馆,了解辛追的生平和她所处的年代,研究她的家庭成员,甚至尝试为她写传。沉浸于T形帛画研究的那段时间里,好几次午夜梦回时,胡友慧仿佛自己回到了西汉,在富饶美丽的长沙国里,觐见丞相利仓及其夫人辛追,与百姓一起载歌载舞。“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总是冥冥中感觉自己跟辛追坐在一起,握着她瘦弱慈爱的手与她对话,听到她爽朗风趣的谈笑和絮絮叨叨的言语。”她笑着说。

在胡友慧眼里,从热爱到走向研究,然后深入创作,是理所当然。她享受着灵感迸发时的惊喜,专心当那位历史长河里的侦探,顺着潇湘文脉抽丝剥茧、探寻真相;她也甘于承担追寻线索时的迷茫和苦楚,哪怕遇上省博闭馆五年也不轻言放弃,在艰难困惑中守得云开见月明。凭借这股湘妹子“霸得蛮”的韧劲儿,八年间,胡友慧累计去过20多个博物馆,拜访大师30余名,提出选题近10个,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发表与古代湖湘帛画、瓷器、绘画、书法相关的研究论文15篇。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做科研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完成好一名教师应完成的本职工作。哪知一打开科研的大门,发现里面的宝藏琳琅满目,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挖掘了。能出专著并有幸获奖既是个意外惊喜,也是件顺其自然的事。”她总结道。


胡友慧(中)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编辑:肖燕芳

审核:谷建春

上一篇: 我校阮宏伟同志获评2015-2017年省派优秀驻村干部 下一篇: 我校举办2018年第一期辅导员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