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习资料

【学史明理】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

发布时间: 2021-04-06作者: 尹铂淳来源: 人民论坛网浏览次数:

【学史明理】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学史能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铸造视野宽广、格局高远、重视联系、强调系统性的大历史观。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大历史观,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将大历史观贯穿于高校语言人才培育的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环节,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的知识系统性,满足这个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格局。

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获取渠道的日渐丰富,各种观念和思潮不断涌现。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理念、生活模式以及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入了大学校园,影响了部分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高校学生。其中,外语专业学生站在了被这些糟粕侵蚀的“最前线”。部分学生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产生了动摇。要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华美蜕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帮助学生彻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铸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强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决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强化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获得的知识总量大了,但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片面、不成体系。语言专业学生的学习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今,学生能通过在线词典、微博、抖音等各种平台获取足够的语言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不成体系的。大历史观是一种高度重视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注重对比比较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全面学习和系统学习,避免零散学习和片面学习;引导学生追求知识的体系性,拒绝知识的零散性和片面性;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碎片,建设知识模块,锻造知识链条,搭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满足这个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期待。大历史观是一种高度强调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它要求要将事物的考察置于所处时代背景之中。每个时代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个时代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每个时代的学生对学习也有其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时,经常会受到各种新观念新思潮的冲击。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他们的知识更新换代更快,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更浓烈。要用大历史观武装高校语言教师的头脑,引导教师深度思考“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能充分满足这个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期待”“对标这个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期待,我还缺什么”。要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教学、研究教学、开展教学,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标这个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期待,并及时查漏补缺,以确保所传授的知识是能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的。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格局。大历史观是一种发散、联想的思维方式,它强调通过一个知识元素激活与之相关的其它元素,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范畴。要坚决杜绝过分强调语言工具性,忽略语言人文性这一错误理念。在教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集中展示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性。新时期的语言教师不光要传授语言知识技能,还要用大历史观武装学生头脑,提高学生站位,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挣脱思维的“缰绳”,摆脱思维的束缚,打破思维的壁垒。思维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拥有多宽广的思维,就拥有多广阔的世界。例如,翻译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纯粹的语符转码行为,但在视野宽广、格局高远的学者看来,翻译还是一种“睁眼看世界”的途径、一种国际政治博弈的手段、一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一种能有效建构积极正面国家形象的渠道。要用大历史观指导高校语言人才培育,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拥有大格局大思路的新时代语言人才。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1.04.02

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1/0402/611045.shtml

 

编辑:朱 珊

审核:祝 磊

上一篇: 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育全过程 下一篇: “学史增信”要增哪些“信”?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具体要求来了